August.29.2019

比稀土、美國國債更厲害?中國還沒亮出的貿易戰終極武器是甚麼?
 
新聞來源:天下雜誌
 
中美貿易戰將在9月1日開始再次升級,中美雙方都祭出更嚴厲手段制裁對方,但中國針對750億美國進口商品,顯然比美國針對3000億美元中國商品看起來弱了點。其實,中國還有一個沒有使出的殺手鐧。若出手,效果可能比稀土或美國國債更「致命」。
 
中美貿易戰將在下週、9月1日開始,戰況再次升溫。美國將開始對還沒有加徵懲罰性關稅的30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中的一半,加徵15%關稅。中國也將對還沒課徵懲罰性關稅的750億美元美國進口商品中的一部份,開始加徵5到10%關稅。
 
從中國政府最近半年來對貿易戰的應對動作來看,儘管中國經濟減速壓力愈來愈大,習近平似乎已經鐵了心,要和美國周旋到底。6月公佈的《關於中美經貿磋商的中方立場》白皮書中,就明確宣示了中國政府目前的貿易戰基本態度:「要談,大門永遠敞開;要打,奉陪到底。」
 
不過,要繼續打下去,大部份外界分析與評論都認為,單純從貿易商品來看,中國手中的子彈比美國少,因為美國進口中國商品遠多於中國進口美國商品。中國手中可能比較「有效」的武器,是美國國債和稀土。但到目前為止,中國政府都沒有進一步動作。其實,中國在貿易戰中還有一個最能「一擊必殺」的武器,還沒有亮出來,那就是「原料藥」(製藥的原料)。
 
美國國會下設的美中經濟安全審議委員會(US-China Economic and Security Review Commission)在7月31日舉行的一場聽證會當中,揭露了一個外界不太知道的驚人事實:美國國內所使用的抗生素當中,97%依賴中國進口。而所有美國使用的原料藥,也有高達80%依賴進口,大部份從中國和印度。雖然沒有精確統計顯示中國進口的比例有多高,但一般相信可能有五成左右。假設中國政府對美國實施抗生素和原料藥的出口管制,可以想像,將對美國的醫療體系與所有美國人的健康,帶來相當大的衝擊,這是事關生命安全的大事。
 
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(Council on Foreign Relations)的醫療安全專家、資深研究員黃延中在最近一篇評論中透露,前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、川普的首席經濟顧問孔恩(Gary Cohn)曾在一場私下聚會表示,「如果你是想摧毀美國的中國人,只要停止出口抗生素給美國就好了。」
 
美國人知道美國高度依賴中國進口藥品嗎?至少政府高層、聯邦食品藥物管理局(FDA)、專家與製藥業界都知道。在7月底的國會聽證會中,政府官員與專家們都表示必須要正視這個問題。出席聽證會的美國知名醫療作家吉布森(Rosemary Gibson)就警告,「我們依賴中國的程度已經到了,如果中國明天把門關起來(原料藥出口),幾個月內,美國的醫院就會停止運作。」
 
她在去年出版的新書《China Rx: Exploring the Risks of America's Dependence on China for Medicine》中,就詳細分析了美國過度依賴中國進口藥品的風險。過度依賴中國,又缺乏替代進口來源,難道沒有替代來源嗎?有,但是貴很多。
 
黃延中在評論中指出,印度也是原料藥生產大國,但是比中國製原料藥貴35~40%。而且,諷刺的是,印度製藥業使用的原料藥中,高達70到75%從中國進口,這也是為什麼印度製的「學名藥」(根據專利過期新藥的配方製成的相同藥品)可以比歐美藥廠便宜很多的原因之一。針對這個問題,印度政府與製藥業至今也提不出有效的解決方案。就是因為高度依賴中國、又沒有替代進口來源,美國貿易代表署(USTR)在5月針對20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加徵懲罰關稅時,就把中國進口藥品排除在關稅清單中,以免大幅增加美國人已經非常沉重的醫療負擔。中國人知道嗎?也知道。中國媒體報導,在今年3月的全國政治協商會議中,北京清華大學經濟學教授李稻葵就曾發言暗示,「即使中國在芯片(半導體晶片)方面受制於人,但中國是全球最大維生素、抗生素原料出口國,一旦减少出口,某些發達國家的醫療系統就會運轉不靈。」
 
但至今中國政府並沒有把管制藥品出口美國拿到檯面上討論,畢竟這是和人命有關的道德問題。至於在中美貿易談判中,中方有沒有把這個優勢當成談判籌碼,外界就無從得知。
 
美國為什麼會落入高度依賴中國進口藥品的窘境?其實和美國大部份製造業外移的故事,如出一轍。《紐約時報》在10年前的一篇報導就指出,美國製藥與醫療器材製造商,為了降低成本、極大化利潤,在2000年後大量將原料藥和低階醫療器材製造,外移到中國和印度等生產成本低的國家。
 
這個製藥產業鏈全球化的過程,造就了中國和印度製藥業的崛起。就像科技業一樣,後來許多無法和中國、印度廉價藥品競爭的美國小藥廠,因此相繼關門。從中國的角度來看,為了讓14億人的健康不要過度依賴外國進口藥品,維護醫療國安,製藥業也是中國積極發展的重點產業之一,寫入了「中國製造2025」計畫當中。
 
如今,中國是原料藥的「世界藥廠」,以產量比較,是全球第一大生產國和出口國。生產量的全球市佔率20%,大大小小藥廠總數超過5000家,是重要的稅收與就業來源。2018年,出口原料藥291億美元,成長了14%,絲毫不受貿易戰影響。前5大出口市場依序是印度、美國、日本、韓國、德國。
 
台灣原料藥的最大進口來源,也是中國,根據衛福部食藥署的統計,以來源藥廠數量計算,大約佔台灣進口原料藥總量的35%。儘管中國的原料藥稱霸世界,讓製藥強國美國也要依賴中國,但是,中國其實也要依賴美國和歐洲、甚至印度進口的藥。
 
原來,中國的製藥只是強在「製藥的原料」,也就是原料藥。真正進入病患身體的藥品,中國仍然仰賴進口歐美藥廠的新藥,甚至印度的學名藥。換句話說,中國出口的原料藥,到了歐美和印度製成藥品後,一部份又回到了中國。中國本身雖然也有數量龐大的學名藥廠,但普遍品質不佳,藥效不如原廠藥品,負擔的起的中國病患,大多傾向服用進口藥。
 
根據《紐約時報》報導,尤其是治療最近幾年快速增加的癌症、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藥品,中國更是長期仰賴昂貴的歐美藥廠新藥,加上過去不合理的藥品管理與藥價制度,導致許多負擔不起昂貴藥品的中國慢性重症病患得不到有效的治療。走投無路的患者與家屬,只好透過地下管道或黑市購買從印度等國非法走私進口廉價學名藥。被抓到非法進口與銷售這些藥品的個人或公司,會被處以高昂的罰金和牢獄之災。
 
去年上映,根據真實事件改編,登上中國電影史前十大賣座電影的《我不是藥神》,就極為寫實地刻劃了這個長期存在中國醫療體系的問題,引起中國社會極大的迴響,還因此促成了中國總理李克強推出藥價改革方案,當年就取消28項包括抗癌藥在內的所有普通藥品的關稅。也因此,今年5月中國政府在反制美國、針對美國進口商品加徵懲罰性關稅的清單中,就排除了抗癌藥品,以免讓中國人沉重的醫療負擔更惡化。
 
最近幾年,中國製藥業的發展重心,開始從技術層次比較低的原料藥,轉移到提升學名藥的製造品質,長期目標是和歐美藥廠看齊,自主開發專利新藥,企圖讓14億人的用藥,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。一個抗生素,就可以反映出中美經濟產業高度互相依賴的難分難解,以及中國本身產業發展的短版,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問題。

 
Back to the List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