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ovember.11.2022

消息來源:三立新聞網

「只要有心,垃圾真的可以變黃金!」透過由綠色科技、循環產業經濟,桃園市做到了「轉廢為金」!

桃園一直是台灣的工商大城,有30個工業區、登記工廠超過 12,000家,全國 500 大製造業,有超過三分之一在桃園市設廠,但相對地,每年產出的事業廢棄物約達200萬噸,再加上境內四十六公里的海岸線有著不少海洋廢棄物,如果沒有妥善處理,必然會形成環境的負擔。但自從配合政策、積極辦理「推動循環經濟-廢棄物資源化」後,桃園市轄內擁有48家廢棄物處理機構及497家再利用機構,有完善管理機制能妥善處理農工商各領域產出之廢棄物,並再製成資源化產品。

「所有的廢棄物都應該是資源!」桃園市長鄭文燦指出,「以廢棄物處理為例,過去就是線性經濟,廢棄物直接掩埋或焚化,但現在進階到循環經濟,透過固體再生燃料(SRF)技術,它可以將工廠、事業單位,在製造過程中產生無法再利用的廢棄物製成燃料,作為生煤的替代品,並且提供給廠商工業鍋爐、汽電廠使用,因為碳排放量只有煤炭的3成,可大幅降低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,減少廢棄物焚化處理需求。」目前桃園市己核備每年約 20萬公噸的SRF使用量,預計在 2025年時,SRF使用量將可達66萬公噸。另一方面,目前轄內廢棄物處理廠妥善處理率已達到 100%,資源化比例也高達近九成!這些業者透過不同的處理技術,將對環境有害的廢棄物無害及資源化後,再回到生產鏈做成原料或是發電,也使業者可以落實全廠100%零廢棄的目標。

此外,為了解決海洋廢棄物去化問題,桃園市也籌組「藍海循環再生聯盟」,「我們和八家業者合作,將廢漁網、塑膠浮球、寶特瓶⋯⋯這些海洋廢棄物,還有向漁民們收購廢棄不用的漁網等,全部再製成運動機能衣、環保建材、電腦鍵盤、太陽眼鏡、再生背包、塑膠杯墊等各類商品!」桃園市環保局長呂理德解釋,志工們辛苦清除的海洋廢棄物,如果不能有效回收再利用,充其量也只是把海廢移動位置而已,對周遭環境一樣是沉重的負擔,但如果做成再生產品,就可賦予海廢新生命,連結產業推動循環經濟,創造藍色商機,達成「海廢變黃金,海廢不廢」的目標。
如同鄭文燦所說,廢棄物是錯置的資源,只要能透過可確保資源能持續回復、循環再生的創新發展模式,「垃圾也可變成金」。這幾年的努力,桃園市己有亮眼成績,更預計在 2050年能達到淨零,率先成為台灣第一個零碳城市。「配合國家政策是我們的本份,創造更好的綠色友善環境、讓資源生生不息循環再利用,則是我們追求的目標,只要有需要,桃園市願為領頭羊,希望大家一起努力,由廢轉能共創循環經濟產業!」
回列表頁
TOP